人力资源

当前位置: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人力资源>详情
打破坚冰--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成效卓著


  一场深刻而巨大的变革,正在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悄然展开。

  阳春4月,组建数年的中国出版集团不动声色地更名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虽仅仅在原来名称的最后增加了2个字,但这两个字的意义却十分重大,它标志着这家最引人关注的出版集团正式转制为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家企业身份的出版单位。
  而即将告别2004的12月下旬,《北京青年报》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内地传媒企业海外首发上市“第一股”。随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这样的“突破”或者“第一”越来越多。
  全国3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属新闻出版系统的就有21家。一年间,这些试点单位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理论、实践和工作上都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概括一年多的试点工作说:稳步推进,势头良好。

  转制,打破体制束缚的瓶颈

  有业内人士将2004年称之为新闻出版业的“转制元年”。的确,困扰多年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问题,在这一轮的改革中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转制”也就历史地成为今年新闻出版发行领域改革中的“关键词”。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的说法,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制由两个层次,第一是指一部分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第二是一些已经转为企业的新闻出版单位,将由单一的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转制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塑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
  根据各试点单位的改革实施方案,7个图书出版和6家发行试点单位的目标是全部转企;8家报业试点单位则以不同模式进行改制:4家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和《北京青年报》《今晚报》两家综合类报社在现行事业体制下,将其主业(党报及子报、子刊的编辑出版)与其发行、广告、印务及传输等经营性资产相分离,剥离出来的经营性产业组建为企业。而《中国证券报》《电脑报》等专业类、科技类报社将整体转制为企业。
  一年多来,转制后的试点单位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生机和活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出版集团,他们认定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出版、制作、营销体系,建设有全国影响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传媒集团。他们将旗下13家出版社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集合各自的资源优势,采用全新模式运作,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生产能力。2003年进入文学畅销书排行榜的330本书中,世纪集团的图书竟占了1/3!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国内原创青春文学《我为歌狂》系列,总计销售已达约1.5亿元;而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的米兰·昆德拉和村上春树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发行量也高达百万册以上。今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达·芬奇密码》,又成为本年度最畅销的精彩文学图书之一。
  2003年,世纪出版集团销售收入达8.2亿元,利润1.02亿元。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世纪”人的雄心,他们提出未来5年的目标是打造6条产品生产线、50个重要品牌和200个重要项目。其中,总共包括1500本涉及人文教育、学术研究以及人类思想传承与普及的优秀图书的宏大出版工程“世纪人文出版规划”,明年初将推出首批近百个品种。

  激活,从内而外做大做强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每一个新闻出版发行单位都面临严峻挑战。转换机制,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企业内部活力,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是全行业必然的选择。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3年来完成了全省除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外的18个市、94个县(市、区)新华书店的“事转企”改革,全面变革新华书店延续半个多世纪的旧体制。到2004年4月20日,四川112家新华书店5678名国有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全部转换了“国有身份”,其中,2000多名职工通过竞聘上岗,3000名职工自愿选择分流。包括董事长在内的领导干部一律取消行政级别,彻底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同时,还取消了沿袭几十年的事业结构工资制,实行岗位绩效分配制度。
  市场化的用工和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热情,敬业爱岗蔚然成风。集团在改革中逐步完成了从行政式管理向产权管理、从事务性管理向战略管理、从计划管理向绩效管理、从单点管理向系统管理、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过渡,建立了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初步形成了“管而不死、活而有序”的运行机制,激活了企业的内在动力。
  到2003年末,集团公司资产总额由19亿元上升到25亿元;年销售收入由34.6亿元上升到46.5亿元;利润由7400多万元上升到1.4亿元。今年上半年,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利润比去年同期又分别增长10%和19%。
  谈起这些,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王庆很有感慨:“我们真是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只要我们真正做到脱胎换骨,面对市场竞争照样可以如鱼得水。”
  据统计,目前,所有试点单位国有资产增值率达到30%以上,经营效益平均增长了20%以上。

  归位:政府职能只“管”不“办”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政府部门主管主办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根深蒂固,行政管理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司空见惯。
  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依法行政,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
  广东省为此作出的大手笔动作,成为2004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广东省出版集团从成立到重组历时4年,其实就是集团在人员、资产、利益和管理等方面与政府管理部门逐渐剥离的过程。到今年6月,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与出版集团彻底实施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将原由省局直接管办的13家企事业单位以及广东新华发行集团的国家股,连同这14家单位的党组织关系,干部管理关系一并划归到集团,之后集团整体转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为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扫除了体制性障碍。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俊年表示,今后,省出版集团作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依法开展经营活动,谋求做大做强;省新闻出版局则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实施行业管理,发挥和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以重组和整体转制为契机,努力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优势转化为丰富的出版资源优势。
  广东省出版业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无论对政府还是对企业,今后的职责和任务都将更加艰巨。如整个新闻出版领域的改革一样,打破坚冰,就意味着潮涌将临。
发布时间:2005-01-04来源:新华网